趁著還不錯的天氣,開車到淡水走走,
這次目標不是老街或碼頭,而是到梗君一直很想來看看的滬尾礮台。
滬尾炮台為劉銘傳於1886年所建的火炮砲台,
當時總共再台澎的五個地區蓋了十座炮台,分別是澎湖、基隆、安平、旗後以及滬尾,
其中淡水的滬尾砲台由於在日治時期與戰後都是軍事用地,
所以除了火砲已被日人移走之外,其餘的保存狀況相當良好。
滬尾砲台附近有高爾夫球場與忠烈祠(日治時期的淡水神社)以及公園,周圍環境相當舒適宜人。
目前新北市參觀公立博物館或文物古蹟都免費哦,所以不用付費就可以進去參觀了
(正因如此,更要好好愛惜這些古蹟啊!)
穿過綠樹竹林圍繞的綠廊以及以土堆成的土垣,
即可看見不遠處的營門。
其實清末在滬尾建有兩座礮臺,為「北門鎖鑰」與「保固東瀛」,但僅北門鎖鑰保留下來。
滬尾炮台只有一處門作為出入口,以便於禦敵與防衛工事。
土垣與內牆之間尚有一壕溝圍繞,應該是類似護城河的防禦作用。
內牆也就是子牆, 以水泥修築,是整座礮臺的主要主體,
根據資料顯示,子牆厚度最大有4.2公尺 ,最高則有7公尺呢!
門額上所提「北門鎖鑰」四字,乃當時的巡撫劉銘傳所題,
這四字也顯見滬尾之於當時軍事方面的重要地位。
營門的門板為新建,不過看得出來有刻意想仿舊
營門的獅頭門環
穿過子牆以後,是由子牆、彈藥室與兵房等為繞而成一大片操兵場,
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除了清代,日治時期也曾在這裡操練士兵。
一旁的兵房可以入內參觀,
目前主要是作為中法戰爭的介紹。
事實上,滬尾砲台是見於中法戰爭之後,
所以並沒有實際參與任何戰事。
但是由於在中法戰爭時期,台灣原有砲台被法軍所毀,
故劉銘傳任命孫開華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例如填石塞港、佈置水雷、修築礮臺等。
並且由孫開華帶領清兵及地方義勇軍擊退了法軍,
日後劉銘傳當上巡府後,深知此處的戰略地位,故在此興築滬尾炮台,
因此中法戰爭對於淡水與北台灣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裡面有一處沒有作為展覽之用,
而是將保存良好的原本牆面外露作為展示,
即使外部因日曬而炎熱,但內部空間依舊寬敞舒適。
靠近主砲附近其中一道較為低矮的門,
Y字型的通道,兩旁是陡峭的斜坡,
裡面的空間由名為甬道的通道所聯結,
連結儲藏室、兵室、辦公處等,除了方便連絡以外,
也便於戰時的動線與防禦功能
進入之後即可登上子牆上方的砲台。
可以清楚的看見原有砲座的痕跡,
原本配有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但是這幾座火炮在日治時期就已經被移走了。
牆上可以看到當時放置炮彈的砲彈孔
站在較高的瞭望台上往下看,可以看到子牆外圍壕溝的原貌,
目前旁邊是高爾夫球場用地。
另外一處北砲座,從這裡的砲彈孔看得出來這邊配置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口徑較小。
這些兵房上面種滿青翠的草,這些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具有吸彈作用,
可以維持底下兵房的溫度,
而圖片中白色像是煙囪的柱狀物則是通氣孔。
因為種滿樹的關係,所以無法眺望淡水河口,
梗君說這些樹也可能是作為掩蔽之用途?
雖然火炮已經移除了,
但是火炮的鐵水泥砲座依舊靜靜地躺在地上。
滬尾礮台是戰爭影響之下的產物,
並為清代、日治與戰後政府作為國防軍事用途的用地,
雖然沒參與到任何一場戰役、發揮其功能,
但是也因為如此,而能保存其原貌,
見証清末以降的海防史,也靜靜的守護著滬尾與北台灣。
延伸閱讀
***************************************
淡水滬尾炮台(滬尾礮台)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1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9:30~17:00週六至週日09:30~18:00
電話:02-2629-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