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雲林西螺,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西螺大橋,
除了有名的大橋外,這裡的好水質與好氣候更是孕育了無數著名的農產品,
「濁水溪,烏濁濁。西螺菜,銷寶島。上出名,豆油膏。西螺米,牌子好。氣味讚,免廣告。」
蔬菜、醬油、稻米都是這裡的名產,
而最吸引觀光客的,當然還是那名號響叮噹、橫跨濁水溪、艷紅色的西螺大橋,
以及具有近80年歷史的西螺延平老街。
一早,我們便驅車從虎尾前往西螺,抵達西螺時不過9時餘,
正好避開了觀光人潮。
將車停在西螺戲院附近,展開了我們小小的老街徒步之旅。
西螺是雲林縣境內開發較早的一個鄉鎮,
1930年代,日人為了整頓西螺街區的市容觀瞻而實施「市街改正計畫」,
現今的大同路最初稱為「大通」,延平路叫做「二通」,中山路則為「三通」。
這三條街道,是清末民初以來西螺鎮內最繁華熱鬧的地區。
其中「二通」延平路又稱為「西螺街」,是當年改正計畫的重心,也是現今西螺老街的精華所在。
受到1920、1930年代裝飾主義的影響,這裡的每棟建築物也充滿獨特的風格,
和大稻埕迪化街、大溪老街等以巴洛克主義風格建築聞名的老街又不太一樣。
其中以這棟左上角配有鐘樓的金玉成商行最為醒目,
這三棟建築因為曾是同一家族所共有,因此外型的立面是三間一體,
外貌為洗石子型式,陽台有自由曲線的鐵圈護欄及尖拱、圓拱並用,
線條簡潔不繁複,華麗卻不矯飾,當然最具代表的還是其那突出的鐘樓,
足見當時建造此棟建築的家族的財力,更顯見西螺在早期的繁華興盛!
西螺當地的居民似乎也相當致力於文史工作,
這裡除了西螺老街圖書館外,還兼作青年旅舍。
這棟位於轉角的黃色建築為"廖學昆祖居",
是戰後第一任官派鎮長兼詩人廖學昆的父親--廖大竽所建,
1908年,廖大竽建造此棟建築,並成立"西元拓殖株式會社",專營金融事業,
是延平老街的第一棟洋樓建築!
這裡許多街屋的山頭裝飾十分特別,
二樓突出的陽台也是特色之一,花樣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老街的尾端是東市場,是西螺地區的貿易中心,
經過幾次翻修,最後一次翻修是之前周杰倫拍攝"天台"的時候作為場景之用,
而這棟建築物所使用的建料木材是為西螺大橋便橋使用之舊料再利用。
因為是重新翻修,失去了一些歷史古蹟的韻味,
但是這裡的商家所開設的店鋪仍以復古懷舊風格為主。
東市場後方的小小便橋,
象徵了西螺大橋的代表意象。
從東市場後方的小便橋,走到延平老街後方、東市場附近,
經過轉角處的三角大水餃攤舖,
灰色的殘壁、淺綠色山牆,西螺戲院靜靜的佇立於一角,
西螺戲院雖然位於老街後方的角落,
但是它那醒目外表讓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西螺戲院約建於西元1930~40年代,
位於西螺當時最繁華的「東市場」區域的公共活動中心點。
這棟建築物是由1930年代的當地望族林家所興建,
原名"西螺座",後來稱為舊戲園。早期這裡有播放歌仔戲、布袋戲與電影,
門庭若市,有"西螺西門町"之稱,
在電影工業興盛的年代常常爆滿,
1957年林家更是以西螺為背景,拍攝台語片"大橋情淚"。
目前這裡雖不如往日繁華,
但是從西螺戲院的華麗的外表,不難想像當時這棟建築物落成時,這裡是多麼的繁榮興盛。
山牆巴洛克洗石子線腳,華麗藻飾的紋路以及線紋貼面磚十分特別,
牆上的"西螺戲院"招牌上四字是近年來才重新裝上,
先前有劇組借此地拍攝,取下原本的字樣後居然沒裝回去....
其實縣政府有意將此改建為雲林縣影像歷史博物館,
不過因為這裡仍屬私人產權,所以計畫仍無法進行,實在有點可惜哪!
位於西螺老街附近,有間著名的"西螺三角大水餃"。
賣的東西以麵食小吃為主,
最有名的當然還是三角大水餃。
小小的攤子菜單卻是彩色的,看得出來生意應該是非常不錯,
價位不貴,一晚肉羹麵不過35元,這才是所謂的銅板美食啊!!
價位不高,但是給的份量卻不會因此而縮水,
我們點了三角大水餃、餛飩意麵、油豆腐和粉腸湯
三角大水餃是店內的招牌,一粒20元(以前好像是賣15元,有漲價過),
其實就是巨大化的水晶餃,外皮透平而Q彈帶勁,
雖然前些日子毒澱粉風暴大家都在宣導不要吃這類麵食,
但是美食當前還是管不了這麼多了啊~
裡面包著滿滿的肉末餡兒與筍乾,
吃起來又是不一樣的口感。
餛飩意麵雖然才40元,卻好大一碗,
味道有些油膩,一大早吃這麼油有些不習慣。
油豆腐和粉腸湯也都料多便宜
價格實惠,料多實在,我和梗君都覺得還ok,
花少少錢就能吃到飽足的一餐在台北可不容易實現呢!
除了延平老街的特色建築,這裡所出產的醬油也十分有名,
延平老街上有著不少醬油店鋪,另外也可以到著名的丸莊參觀。
關於丸莊觀光工廠可以參考之前寫的:|雲林西螺|丸莊醬油觀光工廠-古法釀造西螺好滋味
沿著延平老街走到底,走過日治時期市街改正所規劃的圓環區,
走上河堤後可以看到一個叫做"拱照亭"的亭子,裡頭有個很特別的石碑--泰山石敢當,
石敢當為了鎮邪制煞、祈求平安所立。
早期台灣民間相信石敢當有驅邪止煞的作用,
因此當住家門戶位於街道或橋樑的對沖時,為了避免煞氣侵害,
會刻"石敢當"立於門前。根據記載,西螺這座泰山石敢當建於西元1827年,
是目前台灣現存最大的石敢當呢!
這座石敢當面向東方水源處,據說是用來阻擋洪水沖破堤防,
除了上方的劍獅圖十分醒目外,仔細看石碑上的文字,
"泰"字下的水少了一點,"石"字中間則多一點,意義在於大水不要來、石頭多點力,
文字所表現的意義十分有趣!
最能代表西螺的,當然還是橫跨濁水溪,兩端分別連結彰化與雲林兩縣的西螺大橋,
早期跨越濁水溪不易,即使是日治時期的縱貫鐵路也必須在二水、林內轉車,
經過地方士紳不斷請願後,日本政府才決定興建大橋。
原本從1937年開始興建,1941年完成32座橋墩,
但受到戰爭影響,鋼材挪為他用,大橋因而停建,
直到戰後美援時期才再度開工,完工於1952年,
據說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當時鐵路與公路同行,十分特別。
1997年中沙與溪州大橋完工,西螺大橋也功成身退,
目前轉型為觀光型大橋,僅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
綿延不絕的紅色橋身,在藍天下既鮮艷又醒目,
從綿延不絕的西螺大橋眺望濁水溪,
穿過赤色的鋼骨遙望壯闊的景色,
這座從清領發展至今的西螺老城,不斷的更新汰換,
雖然已無過去的繁華絕代,卻還能保持著活力,也實屬不易。
除了北港朝天宮外,
雲林,對我而言就只是路過的那匆匆一瞥。
這次的雲林行讓我對雲林改觀,
原本對雲林的印象就是人口老化與台塑六輕污染,
沒想到縣政府對於在地文化與特色其實也有努力在經營,
亙古的早期開發與豐富的歷史文化,西螺與虎尾確實值得一遊!
延伸閱讀
|雲林虎尾|虎尾小鎮一日遊-虎尾糖廠、鐵橋、中山老街、雲林布袋戲館、雲林故事館
*********************************************
西螺延平老街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
西螺三角大水餃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觀音街12號
西螺大戲院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觀音街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