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送埤車站,原本是日治時期太平山林木鐵路的一個小站,
近年來因為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而聲名大噪,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不過我沒有看下一站幸福,吵著要來只是純粹基於追逐日治時期古老建築的興趣。
天送埤車站靜靜地座落在被群山圍繞的田野上,
四周望去,除了偶有的建築農舍外,接著就是綠油油的田與遠方墨綠的山稜線。
因為是平日,寧靜的車站四周靜悄悄,一個遊客也沒有。
不過不巧車站正在整修中,所以一旁佇立許多三角錐與禁界線。
車站的對面乍看之下像是普通民房,
不過從建築樣態看來一瞧便知道應該是日治時期的建築、與車站或多或少有關係。
從車站的介紹牌方知此棟平房應該是天送埤車站的員工宿舍,
不過現在可能已經是私人財產、作為民宅使用了,
除了屋頂以外,大致上還看得出來日是宅邸的樣態。
天送埤之所以叫做天送埤,主要與這裡的一座埤塘有關,
據說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由通事簡天送與吳沙合作,
說服諸番事開墾,因簡天送曾利用西南山中之天然地形諸水築埤,
引入灌溉,故取其名為天送埤。
不過又根據施添福教授研究,吳沙在進入五圍開墾之前即已過世,
吳沙與簡天送合作開墾的可能性極低;
因此大多的文獻資料都引述另一說法,
主要是嘉慶元年時曾與吳沙合作過的「番割」許天送到天送埤落戶開墾,
因此為了紀念許氏而以天送埤命之。
台灣電器會社在天送埤蓋了天埤水利發電廠,
將埤塘內的水排入安農溪,因此現今已不復見天送埤。
不過發電廠使當地照明領先宜蘭其它地區,
也由於電廠設立,吸引許多人前往工作定居,形成更熱鬧的聚落。
羅東到土場的鐵路通車,除運天送埤發電廠機器,
更是太平山林區伐木拖運木材的通道,
而天送埤正好在長達 36.4 公里的「五分仔車」鐵路中點,
交通繁榮了天送埤地方經濟,帶來外地前來工作人潮,
天送埤車站一帶更是繁榮於一時。
原車站建於1921年,目前面貌是羅東林管處依據原貌改建,
車站整體呈現日式風格,注重門廊,半戶外空間,反應宜蘭地區多雨氣候。
隨著太平山森林鐵路的式微,
天送埤的榮景也不復見,車站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斑駁。
因為這幾年成為外地遊客鍾愛的觀光景點之一,
因此天送埤車站有了新的轉機,不但從新整段上色,
也多了不少復古擺飾。
這樣的日式小車站感覺和勝興、新埔等車站頗類似,
但是無論是勝興或新埔其實都是蒸汽火車行駛,
與天送埤的五分車不太相同,
而且天送埤淡藍色的外表也與西部車站的米色不一樣。
車站前也有鐵軌道,
不過應該也都是後來所修整。
沿著車站前的鐵軌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鐵道的迴轉盤。
這座迴轉盤適用於調轉火車頭之用途。
羅東森林鐵道全線從土場到羅東共36.69公里,
其中土場到天送埤之間,軌道都是沿著蘭陽溪南岸行駛,
因此每到颱風季節,豪雨便常常把軌道沖毀,導致交通中斷,
相反的,天送埤到羅東因為地形平坦,歷年遭受的損壞比較少,
由於上述原因,每逢土場到天送埤的交通中斷時,
火車便需要在天送埤站這裡折返或休息,
而此作迴轉盤正是將火車頭轉回的設施。
與西部的車站比起來,天送埤車站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或許與我們當天參訪時的寧靜有關
宜蘭縣政府似乎很努力規劃想將這裡作為觀光推廣的景點之一,
而天送埤車站過去為林業鐵道的一部分,與宜蘭太平山林業文化息息相關,
因為也兼載客,小小的車站更承載了過去許多人搭車往返市鎮的記憶,
喧鬧或許不在,寂寥的車站也有另種風情,
或許待某日汽笛聲再起,又能復見往日的繁華。
延伸閱讀
|雲林虎尾|虎尾小鎮一日遊-虎尾糖廠、鐵橋、中山老街、雲林布袋戲館、雲林故事館
*******************************************
天送埤車站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福山街福山橫巷27-41號